丹斯里拿督斯里邦里玛吴添泉局绅博士 Tan Sri Datuk Seri Panglima (Dr.) T. C. Goh JP

简历

1961年,丹斯里吴添泉出生在马六甲的渔村,父母跟随祖先下南洋讨生活,没有机会念书,只能靠劳力维持生活。在吴添泉的记忆中,父亲开着自己做的渔船出海捕鱼,母亲在家中照顾8个孩子,一家十口都必须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。

13岁那年,父亲捕鱼时发生意外,母亲一天打三份工来养活孩子,吴添泉和大哥背起了养家的责任,到巴刹里打零工讨生活,一边工作一边读书。

“那时我们才十多岁,你说能做什么工?其实是街坊邻居同情我们家境,让我们帮忙分类渔获,给一些酬劳,送一些鱼、菜给我们晚上开饭,到现在我还很感激他们。”

虽然在困苦的环境中长大,丹斯里吴添泉和大哥的学业成绩却很优秀。他毕业于马六甲培风中学,优秀的成绩让他获得保送到台湾政治大学留学的机会,但是他很清楚家里无法负担这笔费用。既然没有对出国升学寄予厚望,自然也不会感到失落。

好男不当兵 妈妈默默支持他

虽然是独中生,但吴添泉的国语也很溜口。原来,他和大哥从小就在码头跟友族同胞打交道,掌握了国语沟通能力,这成为他往后在事业上的一把利刀。

踏入社会后,丹斯里吴添泉来到吉隆坡谋生,先后任职书记、会计员,因为双语很强,后来成功加入马来西亚皇家警察反毒组担任翻译员。当时上司看得出他并非池中物,奈何没有专业文凭,未来发展有限,因此鼓励他报考警校,考取一纸文凭。

“我本来就没有钱上大学,现在可以上警察学院念书,除了免学费、供食宿,还有津贴,当然要去。”

然而,中国人有一句俗话说:好男不当兵。封建时代认为当兵有一定的危险性,社会地位低,不是一份好的职业。再加上当时丹斯里吴添泉的生长环境龙蛇混杂,不少叔伯兄弟与警察立场对立,他上警察学院一事,让母亲承受了不小的压力,也听了许多闲言闲语。

“母亲是活在封建时代下的女性,没有受过教育,但是她默默支持我:‘你去吧!’”重提年轻岁月的重要转折点,看着母亲背负着重重的压力也要支持自己,他禁不住哽咽。1982年,丹斯里吴添泉从警察学院毕业,被派到东马沙巴。他说,80年代的沙巴是没有人要去的地方。“我们是在出发前几个小时,才知道自己被派去沙巴。”当时,他跟30位同僚从新街场(Sungai Besi)的前马来西亚皇家空军基地,一起出发去沙巴。

丹斯里吴添泉笑说,军用飞机没有坐垫,只能坐在绳网、系上安全带,飞行4个小时到沙巴。“最难忘的是机上吹出来的冷气像雾一般。大家表面上非常镇定,可是相信心里都很慌!”30位青年的前途就像当时的雾气一样,感觉一片朦胧。

因为掌握双语的优势,丹斯里吴添泉被委派担任政治部高级警官,专门处理内安法令相关事宜,是个不容易被取代的职位。为了收集情报,他和同僚跑遍沙巴每个角落,也因此对沙巴的情况了若指掌。12年过去,他也从见习警长晋升到代助理警监,事业平步青云。

娱乐事业 不敌VCD冲击

丹斯里吴添泉出色的表现获得上司赏识,但是面对大环境的人我是非,他毅然决定离开警界出来打拼。当时他没有公积金,也没有退休金,一切从零开始。然而,在警界12年的学习和人脉基础,为从商打下非常好的关系。

在政治部的时候,丹斯里吴添泉每年都有机会回到吉隆坡警察总部受训,包括如何收集资料、分析和策划,最后再执行。“这个学习过程很好,后期我加入商界也是做一样的事情,收集资料、分析、执行,成功率会比较高。这是很重要的一点,但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这样的机会,都是人云亦云。”

丹斯里吴添泉的第一份事业,就是代理香港亚洲电视的版权,他打趣说:“有赚钱哦!因为我的背景关系,你不要来盗版我的片子,我叫警察抓你!”接着他投资迷你戏院,电影刚上映的第一周,戏院爆满,但沙巴地广人稀,第二周就没人入场了,因此面临亏损。

后来他打造厢房影院,一间厢房可容纳大约7人,客人可以自己选择要看的电影,又是一门赚钱的生意,“可是很快,我又被VCD打败了,因为进入VCD的年代,人人都可在家看电影了。”

换股收购 成为三家上市公司老板

在娱乐行业的高低起伏,丹斯里吴添泉坦言,个人的心态很重要,而一切发展都要看机缘。面对问题的时候,就要分析问题出在哪里?客人要的是什么?我有没有办法满足他们的需求?他举例,2020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,有人生意惨淡,也有人做到风生水起,这就是机缘和努力所致。

“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轻易放弃,可是也要做对的坚持,错的不要傻傻坚持,不行的时候就放弃吧!”后来,丹斯里吴添泉将生意交给太太打理,自己则加入利高控股有限公司,从经理一直晋升至东马COO,涉足的行业包括伐木、棕榈、也是他开始在商界立足的起点。

1999年,利高控股有限公司不敌金融风暴的袭击,出现财务问题,被国家资产管理公司接管,丹斯里吴添泉受委参与管理及重组公司结构及业务。6年后,他与山打根马会主席拿督叶伯良联手收购重组公司的股份,摇身一变成了董事总裁,领导公司继续前进。

丹斯里吴添泉后来无意间收购汽车业,进一步拓展事业版图。2011年,他以换股方式收购了三家上市公司:汽车工业有限公司、亿达控股有限公司和AutoV投资有限公司,之后打造一家市值7亿令吉的特别用途公司——金马企业有限公司,也就是如今的亿达控股有限公司。公司业务含盖医疗、科学、汽车工业、电器及半导体的电子制品业、煤层气等,生意横跨亚洲及东南亚地区。

30年前,社会资源匮乏,却造就许多大商人白手起家的成功事迹。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,年轻一代要如何闯出一番事业?

顺其自然 成功没有方程式

丹斯里吴添泉坦言:“现在的资讯透明,已经没有天之骄子,也不可能独霸一片天。创业已经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道理,很多事情要看机遇,看地缘关系,看市场需求。”

丹斯里吴添泉曾经收购一家电视晶片公司,并向韩国公司进口晶片,在本地加工制作成当时风靡一时的平板电视(Plasma TV)。未料韩国公司也在同一时间出口平板电视到马来西亚,而且价钱比本地制作还要低,让公司面临了上千万的亏损。

“这个是时代、科技发展的过程,有人在因为科技而成功,也有人败在科技,我无法给出一个成功方程式。”

丹斯里吴添泉举例,以往做生意,一支笔的本钱是3毛钱。因为人们的管道有限,加上有需求,一支笔卖3块钱也有人买单。“可是现在的背景已经不同了,哇!一支笔卖3块钱那么贵,我上网买才1块钱。”

此外,要在东马进行贸易,市场又相对比西马来得小,因此东马的物价总会比西马来得高。“很多生意人想要薄利多销,东西卖便宜一点!可是市场只有100人,你卖完就没有客人了,生意无法持续下去。所以东马的物价会比西马来得高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。很多西马商人在东马无法经营生意,就是这个原因,了解当地市场很重要。”

说到做到 不做就肯定失败

如今科技发达,但对丹斯里吴添泉而言,科技只是一个工具,人类能力做到的事情,工具是没有作用的。例如,一门生意在沙巴只有100个客人,老板需要做一个应用程序来应付吗?答案可想而知。

再譬如,东马可以效仿中国开无人市场吗?“当地市场买菜的就那几户人家,加上网络通讯的问题,可能食材都拿回家煮来吃了,网速还在转圈圈。但这样不代表我们不需要科技,一切都要看需求。”

无论如何,年轻人创业少不了脚踏实地、按步就班,过程中几时会变得好高骛远、发白日梦?丹斯里吴添泉也说不出个所以然。

“有时我们跟年轻人说,你应该要发梦!他们反说,你不是叫我脚踏实地吗?有时我们要创意!年轻的会反驳不是要按步就班吗?实在很难说,但一定要自己尝试去做,做就对了!我不喜欢人家只说不做。”

他认为,创业的过程中,人脉、经验、胆量、眼光、资金,每一项都很重要,而最重要在于本能。一个人的本能在哪里?机会来的时候,我们又是否抓得住。

“我个人的经验是:顺其自然。我的生意几乎都是自己找上门的。有人来找我合作,我分析了之后,觉得可行的就去执行。现今社会科技发达,制造出很大的市场,是个人要如何利用天时、地利、人和走进市场。”

疫情期间,吴添泉一位朋友的孩子开创消毒湿纸巾的生意,成功获利,因为消毒用品成了人们的必需品,即使在疫情后,人们改变生活习惯,消毒湿纸巾也变成必需品。“所以我对年轻人没有劝告,去做就对了!每个机遇不同,就在于看你遇到谁。”

背后女人 让丈夫无后顾之忧

丹斯里吴添泉在社会上位高权重,在家里又是一个怎样的父亲?

只见他用手比一比自己的脸庞说:“警察的脸,我很凶的!”两个儿子从小就跟随他住在警察宿舍,不知不觉中也变得很有纪律,知道什么地方可以去玩,什么地方是禁区,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操场,什么时候该回宿舍。

“最重要的是我的太太,她把孩子照顾得很好,让我可以全力打拼。我当警官时很忙,做生意很忙,后来参与社团,更加忙!”提到孩子的成长过程,吴添泉语气中露出一丝遗憾,“有头发谁想当和尚?我没有办法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,太太反而比我更清楚,我真的要称赞她。” 商业巨人叱咤风云,谈及家人时尽显铁汉柔情的一面。

丹斯里吴添泉和太太是青梅竹马,两人在13岁认识,当了6年同窗。在保守的70年代,两人一直到毕业后才正式谈恋爱,不久后吴添泉到吉隆坡就读警察学院,两人靠着书信来往,一起守候刚萌芽的爱苗。

“太太毕业后留在马六甲当书记,一直到1985年,我们在马六甲办婚礼,她只身跟着我去到陌生的沙巴一起生活。太太是我的贤内助,家里全靠她,我才可以无后顾之忧虑,独闯天下。”

孩子健康长大,成绩和品行也从来不需要父母操心,两个儿子更是学校的模范生;小女儿只身在英国修读4年法律系,吴添泉从未前去探望。子女的独立自主,不靠父亲庇佑,他将一切归功于太太。

回首那段年轻岁月,丹斯里吴添泉说,有快乐,也有痛苦。快乐的是有许多情同手足的同僚,至今还保持友好的关系;痛苦的是自己树大招风,面对了不少人我是非。但是他依然感激每一位出现在生命中的人,让他学会许多待人处事的道理,偶有让人遗憾的关系,他无奈表示:“高处不胜寒!越成功,朋友越少!”

初心不变 巴刹重温儿时回忆

夜阑人静时,吴添泉只能叹三声,自己内心的无奈又有谁能明了?他感叹:“人生啊!其实我还是原来的我!我还是那个在巴刹讨生活的孩子。”

很多人都说:“哇!你贵为华总总会长,你坐在巴刹吃东西。”吴添泉只笑不语,或许,巴刹的人情味,总是能让他重温那一段虽然穷困,但却最开心、最单纯的儿时回忆。

“那的确是一段美好的回忆,老店家们都特别热情,看见我特别开心,大家几个月没有见面,但彼此并不生疏,当时人情味特别浓厚,这就是让人怀念的老情谊吧。

年少时在巴刹讨生活,丹斯里吴添泉长大后,也清楚知道巴刹的小档口养活了许多家庭。因此,他在好几年前,为了帮助朋友解困,买下沙巴州的丽都广场、增建遮蓬,打造成24小时营业的私人菜市场。早上是巴刹,中午是小贩摆摊的地方,晚上摇身一变为美食中心,除了是小贩谋生的地方,也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各种便利。

菜市场位于沙巴亚庇的黄金商业地段,但丹斯里吴添泉对巴刹有着深厚的情谊,暂时不打算重建或作其他用途,将此地方作为回馈当地社会的方式之一。